1924年7月7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第一次刊登了一位中国人的照片,林子轩也成为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在封面的介绍上,有一句简短的话:来自中国的大文豪。
杂志里面有对林子轩的专访,杂志社写了选择林子轩作为封面人物的理由。
“这位年轻的文学家在那个东方的古老国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引领了一场文学革命,发起了思想界的大变革,走在了整个时代的文化前沿,与此同时,他还了解和亲近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是中国文化界在西方的代表,他是沟通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使者。”
林子轩曾经向西方记者介绍了新文学,讲起了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他有幸参与其中,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位西方记者在北平采访吴佩浮的时候,见证了林子轩和中国文化界的那一场大论战。
他其实不是很了解实际的情况,不过根据翻译知道了林子轩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并不知道这种论战在中国经常发生,没什么稀奇,只是这一次因为泰戈尔的来访闹的有点大,他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林子轩一个人引起的。
一个人和整个社会的思想界抗衡,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时代周刊》的记者觉得自己抓住了这篇专访的核心,在这个古老的国度,一个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年轻人和整个腐朽老旧的思想界进行抗争。
以一人之力反抗全世界,西方读者最喜欢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事迹。
他把林子轩塑造成了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的英雄人物和革新派。
想想看,一个受到西方教育的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国家,试图用文学的手段改变这个国家的思想,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疯狂打压。
这位带有悲情色彩的英雄一定会被美国的读者认可和欢迎。
这样以来,林子轩的形象瞬间高大丰满起来。
在专访中,西方记者先是重点讲述了林子轩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历,这样可以得到美国读者的认同。然后介绍了林子轩回国后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比如作为诗人革新了中国诗歌,在戏剧和小说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创办了出版社和电影公司,还有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这些都是林子轩亲近西方文化的证据,他把西方文化引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让中国人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思想。
这里特别提到了林子轩和赛珍珠的友谊,赛珍珠是货真价实的美国人,还是传教士的女儿,虔诚的基督徒。很容易获得美国读者的好感。
专访中出现了一张林子轩的全家福。
西方记者称赞林子轩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遵守一夫一妻的法律准则,不像这个国家的其他成功者有无数个妻子和情人。
《时代周刊》的记者有意把林子轩刻画成美国中产阶级的形象。
富裕的家庭,良好的教养,非凡的成就,美满的生活,典型美国梦的代表。
接下来是一张握手的照片,一位是林子轩,一位是印度诗人泰戈尔。
两位东方大文豪一见如故,倾心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