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危机同存(2 / 2)

战争世界 闪烁 3071 字 24天前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在巴铁军事顾问的协助下,锡兰当局开始整编军队,所有亲白象的高级将领与军官先后被清扫出门,而掌握实权的全都是亲华夏与巴铁的将领。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锡兰军队就被巴铁军事顾问控制了。

这还了得!

要知道,巴铁是白象的夙敌,两国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争,而算不上战争的冲突几乎就没有中断过。如果让巴铁控制了锡兰,等于在白象南面开辟了一条战线,实现了对白象的半包围。考虑到东面的东巴、还有北面的华夏,白象等于是四面环敌。如果战争再次爆发,白象还有活路?

当时,就有军方将领提出,立即采取行动,比如发动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亲巴铁的锡兰政府,建立一个亲白象的政权。只是,在亲白象的高级将领与军官全被清洗掉后,拿什么去发动军事政变?

震惊归震惊,辛迪没有丧失理智,而且知道问题不是出在巴铁,而是出在华夏。

没有华夏的支持,巴铁敢去锡兰横插一手?

再说了,巴铁的实力远不如白象,可以说是自身难保,锡兰当局凭什么认为靠巴铁的支持就能不受白象控制?

想清楚这层厉害关系,辛迪亲自照会了华夏元首。

当然,赵耀国的答复没让他感到意外,也就是一些客套话。

虽然赵耀国说话算数,把应该在当月发往锡兰的援助物资,也就是足够武装一个师的装甲车扣押了下来,但是巴铁补上了这部分装备,在当月月底之前就把数量相当的装甲车送到了锡兰。更让辛迪气不过的是,一个月后,那些原本应该援助给锡兰的装甲车全部通过陆路开进了巴铁。

到这个时候,辛迪已经意识到,在搞事情的不是巴铁,而是华夏。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

如果是在两年前,辛迪不会有任何犹豫,那些政府官员也一样,肯定会立即发兵,用一次短暂的军事行动来解决所有问题。只可惜,今非昔比,在是否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上,连辛迪都犹豫不决,更别说那些政府官员了。关键就是,华夏已经用行动表明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虽然锡兰离华夏数千千米,但是华夏企业在锡兰的总投资高达数百亿,还有数千名华夏人在锡兰谋生。更何况,华夏一直在跟锡兰当局就租借罢加勒港进行谈判。如果白象在这个时候出兵锡兰,很有可能让华夏认为对其核心利益构成了威胁。要是华夏出兵,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

首先在军事实力上,白象就远不如华夏。

把综合国力算进去,特别是战争潜力,那么白象连华夏的十分之一都没有。

在锡兰搞一场军事政变?

显然,随着由巴铁提供的军火到达,锡兰政权已经变得十分稳固,幸存下来的少数亲白象的高级将领与军官都已失去实权。别说政变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能否找到合适的代言人都是个问题。

摆在辛迪面前的选择其实只有两个,一是接受既成事实,二是出兵锡兰。

选择前者,不止是辛迪,白象上下没有一个人甘心。选择后者,风险实在太大,而且没有丝毫把握。

正是如此,在连续召开了七次会议之后,白象当局都没有做出决定。

辛迪非常清楚,接受既成事实是明智的选择,因为接受不等于承认,今后依然有机会扳回来。

只是,辛迪同样清楚,这既是一颗难以咽下的苦果,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白象不是华夏的对手,不等于没有一个国家能压制华夏。

其实,就在锡兰与巴铁走近的时候,花旗就递来橄榄枝,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鼓励白象采取行动。别的不说,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花旗总统特使来了三次,而且现在就在外面等着跟辛迪会晤。

当然,辛迪不是笨蛋,非常清楚花旗的用意。

先是扶桑,现在是白象。两年多前,扶桑倒下了,花旗却什么都没做。那么,当白象倒下的时候,花旗就会采取行动吗?答案显而易见,扶桑是花旗的盟国,花旗尚且如此,而白象不是花旗的盟国,结局必然更加悲惨。花旗只是在利用白象,而辛迪所想的其实也是借助此事利用花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