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恩斯坦家的女人们深受传统观念影响,从情感的角度支持格里高利,更认同“勤俭节约”的普柳希金式道德观。尽管她们现实中的生活方式未必符合“勤俭朴素”的原则,但是至少在思想上认为这是正确的人生观,偶尔也会良知发现,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自责,并且通过去教堂忏悔消除上述自责,修复心理健康。
古德曼和小艾伯顿父子俩则是站在时代潮头的工业家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出于理性支持弗兰克的观点。古德曼关于“奢侈浪费有益于经济增长”的精彩论述,实际上是在主张一种“凯恩斯主义”消费观,其精髓在于揭示了“需求决定供给、消费引领生产”这一国民经济的基本规律,然而在传统观念依旧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亚珊圣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标新立异的观念,哪怕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家人也不例外。
罗兰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观察韦恩斯坦一家人的思想状态,倒也悠然自得。然而布列塔妮小姐却不允许他置身局外,突然扯了扯他的衣袖,一本正经地发问:“罗兰,你来评评理,普柳希金和纳西姆,谁的生活方式更值得称道?”
“这个嘛……在我看来简朴和享乐都不是坏事,但是简朴到了守财奴、享乐到了败家子的地步都不值得提倡,关键在于适度,如果把普柳希金和纳西姆的人生观中和一下就最好不过了。”罗兰不紧不慢地回答。
他这温吞水似的中庸之见,当然无法取悦争辩双方的年轻人,却意外的给韦恩斯坦夫妇留下良好的印象。
当夜色渐深,罗兰和帕拉丁娜告辞离去,夫妻俩私下里闲聊的时候,各自给出对这个年轻人的看法。
“在圣城上流社会的社交圈里,难得有像他这样稳重的年轻人。”古德曼如是评价罗兰。
“毕竟他刚从远东来到圣城,还保留着乡下青年的淳朴气质。”马蒂尔德微笑着附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