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等他们的回复。我们自行动手,从青岛、秦皇岛两路向内陆推进。铁路要抓紧时间施工,铁路推进一县,就能救一县之人。”
军舰北上天津的同时,朱敬伦亲自主持救灾会议。
此事大灾还没有全面爆发,但一场很可能波及极广的灾荒,已经近在眼前,整个北方,甚至大明的粮价都在飙升。
尚书令陈芝廷领衔户部、工部、兵部高官齐聚一堂。
“修铁路如果遇到当地百姓阻挠又该如何应对?”
陈芝廷有些担心百姓的问题。
百姓问题,这也是大明取得这些铁路十年来,始终未曾动工的主要因素之一。毕竟如果能轻易修通铁路,能把中国北方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出来,在朱敬伦看来,这对大明的工业积累和工业化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但是一直没有开工,因为朱敬伦很清楚,这条路绝对不好修,当年大明军队攻占北京,满清朝廷签下城下之盟,那时候只要大明肯退兵,让他们答应什么都肯,更何况最后都没有要求割地,只是修两条路罢了,没什么不能答应的,大明赖在北京跟他们争天下,才是当时的慈禧孤儿寡母最惧怕的。
可是大明撤兵之后,满清朝廷不会那么好说话的,就算他们的朝廷愿意配合,地方官也不会积极配合大明征地,而老百姓更不会配合,到时候官府一煽动,当地百姓肯定群情激奋的反对修路,那时候怎么办?
历史上,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的时候,高密一带的农民可是武装抗争,导致铁路停工长达一年,最后德国人派兵镇压,在軍队的刺刀保护下,铁路建设才得以推进。
大明当然不能为了修铁路,去屠杀北方的同胞,让北方人流了血,将来还如何说服他们跟南方的同胞是一家呢?
所以铁路才一直迟滞到现在。
可现在不修不行了,没有畅通的交通,就不可能救助这么严重的饥荒。哪怕空有存粮,也不可能运进去。甚至朱敬伦已经有些后悔之前太过于顾及民意,让现在陷入被动了。
叹了一声道:“顾不上了,按照大明修建铁路的标准,给沿线地主赔偿,愿不愿意由不得他们了,这是救命的铁路。”
朱敬伦又问:“我们的仓储情况如何?”
北方爆发灾荒之后,朱敬伦立刻让户部全面调查大明的储备情况,大明建立之后,就恢复了传统的储备粮制度,政府存粮分常平仓和社仓,常平仓主要目的是为了平抑粮价,社仓则是应急需要。
这两大系统的存粮总量,是按照人均一担粮食计算的,基本原则是,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一担粮食果腹,至少饿不死,哪怕一年时间遭遇饥荒,也能让人活下去。清廷的仓储制度,则是按照一户一担粮储备的,他们的目的是对抗一季的灾荒,等待新粮丰收之后期待饥荒结束。
就这还只是清朝中前期的情况,后期他们连一户一担都做不到,在嘉庆年间,四川户口是505万户,储粮达到了465万担,基本还能达到户均一担,可到了咸丰之后,河南这样的省份,官方账册上的存粮,也只有95万担,显然根本不够。
大明户口上的人口八千万,按照规定应该储备四千万担粮食,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按照每年清除陈粮三分之一计算,每年需要更换的储备粮数目就有上千万担,如此巨大的粮食买卖,没有一个厚实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做到的。
事实上,大明也是最近五年,才真正的完善了储备系统,因为最近几年财政收入飙升,已经接近一亿两,这才勉强具备了这个实力。
“现在刚刚查检了广府十四县的库藏,各县应备粮一千万担,查实储备是八百万担,浮欠两百万担!”
户部尚书张敬修如实奏报。
朱敬伦皱起眉头:“怎么有这么多虚浮?”
随着广東农业越来越经济化,老百姓种植经济作物越来越多,粮食进口化越来越严重,朱敬伦对粮食安全也愈发重视,每年全国净进口粮食多达三千万担以上,官府增补就占了三分之一。
另外,大明的仓储管理的检查是相当严格的,说不好听点,比检查官员貪污都更重视,没想到竟然还能出现漏洞。
最发达的广州府都如此,其他地方恐怕虚浮的更严重,不能不让他紧张。
张敬修解释道:“有一百万是去年没有完成进补,还有一百万最近刚刚放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