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戊戍年八月丁卯正是良辰吉日
长乐宫宫墙之下的刘邦高庙之中,数十个童子朗声唱诵着刘邦所做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一般而言,这首帝诗响起之时,通常是汉室朝代有大事要在高庙宣布,譬如裂土封王,征伐叛臣等
此刻,刘彻就跪在高庙大殿的正中
四周观礼的文武百官,诸侯贵族多达数百人
刘彻的老爹,当今天子刘启持着象征天子权柄的圭币,静立于刘邦的塑像之前
刚刚被任命为新任宗正的休候刘礼,摊开着一份帛书,跪在天子身后,念着祭文
刘彻匍匐在地,耳中能听到的只有高庙编钟的声响与唱诗童子们抑扬顿挫的吟诵
一刻钟后,宗正念诵完了祭文,然后,将写有祭文的帛书丢到刘邦灵前的火盘之中烧掉然后,慢慢躬身退后三步,向刘邦塑像三叩九拜,奏请道:"戊戍年八月丁卯,臣刘礼谨奏太祖:兹有皇子刘彻,淳厚仁慈,有司议曰:可立太子,以重宗庙……臣礼等谨奏于陛下,伏请陛下圣断!"
自商朝第一次立太子以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向祖宗汇报,祖宗准许了,才能被正式册立
不然,祖宗都不认可了,你还凭什么做太子?
不过这个制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人玩坏了
各种作弊手段和作弊方法都被人研究了出来,反正只要君主想册立太子的,那么,永远祖宗们都是欣然认可的
甚至于为了贯彻天子的意志能最终落实,宗正衙门名正言顺的商议了好几套不同的预案
依着程序,刘彻叩首再叩首
然后,他就听到了刘礼的声音:"恭贺圣天子,太祖应许了,神龟占以吉兆,大横之!"
天子刘启闻言持着圭币,向刘邦灵位大礼叩首三拜,刘彻与其他大臣亦立刻跟着叩拜
然后天子刘启就站起身来,持着圭币,面朝刘彻,命令道:"小子刘彻躬身于太祖灵前!"
"诺!"刘彻再三叩首然后上前一步,跪到老爹跟前
"小子彻!"天子刘启忽然拔高了声音
刘德于是起身,再叩首道:"儿臣刘彻恭闻父皇圣意!"
此时,中尉周亚夫从右侧的武将群中出列,手捧着宝剑,站到刘彻的右侧
御史大夫晁错,手捧着竹简一卷,帛书一张站到刘彻左侧
这两人一个转身,面朝跪在中间的刘彻然后上前一步,对刘彻一拜,表示他们代表文武百官,承认刘彻的君上地位
本来,按照传统,这个程序应该由丞相与太尉来执行
只是汉室太尉官空缺十几年了,丞相这时也空缺,因此,只能选择周亚夫与晁错来担当这礼仪官
"呜呼!小子彻!受兹玄冠,建尔宫闱!"天子刘启沉声说着
立刻就有九个侍从捧着一顶全新的太子冠帽,呈递于天子身前
天子刘启接过那顶冠帽,走到刘彻身前,亲手解开刘彻头上的旧冠,为他戴上这顶新冠
这顶全新的冠帽依然是九旒
但是,形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桐木为板,覆绮于外,玄表(上)朱里(下),前圆后方,前后各垂九旒,每旒以五彩缫贯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九颗用玉衡维冠,两端以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珠,下承以白玉瑱冠插金簪,系以朱纮,朱缨
处处彰显着这顶冠冕的不凡与出众
刘彻戴着这顶全新的冠旒,再次顿首道:"诺!儿臣刘彻谨记于心!"
然后,两个侍从就扶着刘彻站起身来
按照早就训练过的程序,刘彻面朝文武百官诸侯贵族,郑重的一拜
群臣以对拜还礼
这时候,天子刘启再次道:"小子彻,受兹绛衣,立尔威福!"
于是,又有侍从捧着一件全新的太子玄服进来,披在刘彻的身上
"悉尔心,朕承天序,立尔为嗣,呜呼!小子彻,念哉!恭朕之诏,唯命于不常!呜呼!小子彻,其令戒之!"
随着天子刘启的话音落地,霎时,整个高庙鼓乐大作,编钟齐响
刘彻站起身来,将新的太子服系在身上,戴上绶带,面朝群臣,轻轻张开双手,然后,轻声宣告天下:"孤受命于天!"(当然不是老天爷,意指天子)
他向前一步
周亚夫将捧着的宝剑,别上刘彻的腰间
晁错躬身将捧着的竹简与帛书呈递到刘彻双手
锵!
刘彻拔出宝剑,左手持着书简,右手持着宝剑,他将宝剑立在胸口,书简托于剑柄之下,朗声道:"汉家祖制,一手持剑,一手拿书,孤亦承命之!"
这最后的一段程序,本是没有的,但是,刘彻特地跟商议后加了上去
不加这道程序,就不足[,!]以彰显刘彻如今的地位与志向
而天子刘启并未反对,很简单,既然决定册立太子,于他而言,那就除非撞个头破血流,否则轻易不会变更了
况且,刘彻所提议的这个程序很有必要,即可以向天下宣告储君的政治态度,又不会太过高调,引起反感
文武百官公卿贵族诸侯外戚纷纷俯首在地,叩首再拜
刘彻这才回转过来,对着自己的老爹叩首:"家臣刘彻叩拜父皇,恭问圣安!"
自称家臣,这是因为汉室传统太子称孤道寡,而大臣称呼太子为家,意为国本根本,是以太子詹事又称为家令
"平身!"天子刘启笑了一声,上前拉住刘彻的手,走向文武百官诸侯大臣
"臣等恭问陛下圣安,家上躬安!"
天子刘启拉住刘彻一路前行,走出高庙,庙外的军民一见到身披龙袍的天子领着一位头戴玄冕,身着绛衣的少年出现,整个城市瞬间就陷入了狂欢和喜庆之中
至此,国家有了继承人,社稷有了新的诡者,大臣军民有了一个新的效忠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