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5章 调整政策(2 / 2)

“臣明白陛下是胸怀大志之君,为的是长治久安,万世太平。而放下这一切,也需要时间,且当下正是将士们用命之时,不宜操之过急!”陆秀夫看出皇帝心里的挣扎,出言劝道。

“嗯,陆相所言极是,当下战事已经发展到蒙元腹地,抵抗会日益激烈,一旦杀红了眼不免会有屠城杀降的事情发生,如此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民族对立,朕以为应当予以警告和预防!”赵昺点点头,又道。

“陛下之言有理,据臣所知各部在战斗中时有不遵军纪,劫掠商户,擅入百姓人家,甚至寻衅杀伤百姓的事情发生。且此等事情不止针对于蒙古和色目人,还包括北地汉人!”邓光荐言道。

“是啊,我朝失去中原二百年,历经辽、金和蒙古统治,受其驱使征战四方,与我朝为敌。多年来已经被南人视为蛮夷,却忘记了曾经同族同宗。如今再度刀兵相见,无异于手足相残!”陆秀夫有些痛心地言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邓光荐叹声道,“百姓何辜,皆是君王无道。陛下乃是明君,应改其生活方式,使其信奉中原礼教,顺从中原习俗!”

“陛下,臣以为朝廷应下发诏令整饬军纪,严惩不法,否则妄杀无辜将失去北人民心,国家依然动乱不止!”陆秀夫道。

“嗯,所议之事朕准了,烦请陆相和邓相制定细则,颁告全军和各地州府!”赵昺点头道。

“陛下,而今我朝连战连捷,所俘获的蒙元军卒甚众,大名之战后又收数万降卒,将他们放归民间,或是留置在一处,臣恐生乱!”陆秀夫遵谕,又提出一个问题道。

“现下北地尚未平地,若将降卒放归,他们生活无依,便会再次投军,甚至落草为寇;或是被蒙元重新签征入伍,又与我朝为敌。当下不宜将他们放归,可以将降军收编,待整训后重新授予军号,或是编入诸部,为我朝征战!”赵昺略一思索道。

赵昺知道降卒和战场上被俘的敌军要加以区别对待,不能皆送入苦役营中,而皆放归家乡则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而将降军收编为自己征战既是历朝历代的惯例,也可断了他们再次回归的念头。

“陛下,将降军收编不失为权宜之策,可如何保证他们不会重新反叛,再投蒙元呢?臣以为还需慎重,不若将他们内迁为民,可保无虞。”邓光荐言道。

“先生,朕以为只要待之以诚,予以重酬,他们便会心甘情愿的为我朝所用!”赵昺笑笑言道。

对此赵昺还是蛮有信心的,因为这是有先例的,当然是在他这个穿越者的眼里。在朱元璋灭元战争中,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那么,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又为何唯明廷马首是瞻,甚至还会进攻自己的部族呢?

事实上在朱元璋横扫蒙元的同时,很多蒙古部族,成了无主的风筝,有大量蒙古人乃至蒙古士兵留在了中原只得归顺了明朝。在这其中,有大量蒙古骑兵,被编入明军。可以说从明初到明末,蒙古骑兵一直活跃在明军内部,乃至明末的关宁军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蒙古骑兵。

造成这种现象首先因为中原土地肥沃,经济发达,而塞北贫瘠,生产水平较低,中原文明长时间是全世界的焦点,各个国家也争相学习中华文化。可以说,游牧民族一直在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以至于出现“汉化”这个词。

蒙古人打下了广阔地盘,可毕竟蒙古人人数较少,而中原是他们的统治核心,于是大量蒙古人成为汉化的蒙古人,在忽必烈主理中原时期其部队就有大量汉人军队,而且忽必烈本人就是一位对汉文化极其推崇的蒙古领袖。

而朱元璋是位高明的政治家,剿灭蒙古人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与其如此不如用我们强大中原文化,来同化这些蒙古人,让其改变生活方式,信奉中原礼教,顺从中原习俗……